林內鄉

林內鄉位於平原與丘陵交會地帶,農業人口佔約百分之五十,為典型的農業鄉。主要農作物為稻米、竹筍、茶、花卉、蔬菜、水果等,其中絲瓜、花卉、茶、竹筍等尤具發展潛力。

林內鄉

林內鄉(臺灣話:

Nâ-lāi-Hiong)位於臺灣雲林縣東北端,東臨南投縣竹山鎮,以清水溪為界;北接彰化縣二水鄉,以濁水溪為界;西鄰莿桐鄉;南毗斗六市。全鄉依山傍水、沃野千頃,是雲林縣東北屏障,也是嘉南平原北路要衝,地理位置極為重要。 地名由來[編輯]

林內鄉名源於鄉治所在之林內聚落。在清朝以前,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,位於山麓,半山半原,雜木叢生、荊棘遍佈、人煙絕跡之地。清康熙末年漢人渡海來臺至此墾拓,因係於森林內建立村落,故名之為「林內」[1]。

台灣史前時期[編輯]

早在台灣史前時期,林內地區即有人類在此活動,已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有位於坪頂村聚落南側的坪頂遺址。該地洽處清水溪匯入濁水溪處之紅土高位階地,地勢較為平坦,視野廣闊。鄰近較低階面亦發現有史前文物,但因現為茶園、養雞場,調查困難,因而出土遺物較少,分布範圍也較不明確。

該遺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、石器為主。陶器主要為灰黑色夾砂陶,口緣、腹部外側及唇口內緣有紋飾,紋飾種類相當豐富。石器有打製斧鋤形器、石片器、磨製石銹、石刀、砥石及網墜等。其文化內涵較近於營埔文化水底寮類型,年代約為公元前一千年[2]。

斧鋤形石器具有砍、挖、翻等功能,多用於耕作。夾砂陶是在黏土中摻入適當比例的砂粒,因均勻受熱而比較耐燒,多用於具有烹煮功能的大型陶鍋。由這些出土器具的用途,可推斷當地史前住民已從事農業,並進行手工業活動[3]。

荷治及明鄭時期[編輯]

1624年7月,荷蘭人在台南安平登陸,逐步擴展勢力範圍(1624-1662年,台灣荷蘭統治時期)。當時北從今臺中市霧峰區,南至今臺南市新營區的靠山平原地帶,都還是平埔族群洪雅族的活動領域,尚無漢人墾殖記錄。而其中的今林內地區,則與洪雅族斗六門柴裡社的所在地極為接近,應與其密切相關[4]。

依據荷蘭人於1647年所作的戶口統計資料,村落 Arrissangh(別名 Talack Bajen)有108戶、316人[5]。斗六著名史家鄭津梁認為戶口資料中的村落 Talack...

相關分類資訊

【林內永安宮】完整旅遊資料訊懶人包-雲林縣林內鄉

雲林縣林內鄉的林內永安宮地址在哪?林內永安宮詳細資訊如下:景點名稱:林內永安宮簡介:烏塗元帥爺永安宮主祀謝府元帥與池...

【林內公園】完整旅遊資料訊懶人包-雲林縣林內鄉

雲林縣林內鄉的林內公園地址在哪?林內公園詳細資訊如下:景點名稱:林內公園簡介:林內公園位於林內鄉公所對面,早期為「林...

【土庫鎮農會八角倉庫】完整旅遊資料訊懶人包-雲林縣土庫鎮

雲林縣土庫鎮的土庫鎮農會八角倉庫地址在哪?土庫鎮農會八角倉庫詳細資訊如下:景點名稱:土庫鎮農會八角倉庫簡介:土庫鎮農...